高原肺水肿必备常识

作者:admin    发表时间:2021-04-18 12:37:29   点击数:   

一、高原肺水肿的特征

高原肺水肿是高原地区急剧缺氧而引起的特发疾病,是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常见病。多发生于初次迅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,或高原居民在平原居住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者。导致高原肺水肿的基本条件是海拔高度、寒冷和个体差异。前两项是外部条件,后一项为内在因素--对缺氧的适应能力较差所致。

高原肺水肿的特点是发病急、病情进展迅速、预后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,及时治疗。只要诊治及时,绝大多数人3-6天可痊愈,延误诊断而得不到治疗可发生死亡。若并发高原昏迷或严重感染,则预后很差。

凡迅速进入高原的患者,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,出现剧烈头痛,极度疲乏无力,呼吸困难,持续性干咳,唇舌紫绀,面色苍白或呈灰土色,即应警惕病的发生。如咳嗽,咳出淡黄或粉红色泡沫样痰,或于咳嗽后肺部听到湿性啰音,及辅助检查如:胸透,胸片所表现,高原肺水肿的诊断即可成立。


二、高原肺水肿的病因

高原肺水肿的主要病因是高原低氧。但各种诱因对本病发病也有一定关系。目前,认为高原肺水肿的发病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。

(1)低氧刺激使血液重新分布,肺血流量増加。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,使外周血管收缩,而心脏、肺、脑等的血流量增多。

(2)低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,肺动脉压力增高。

(3)缺氧直接或间接造成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害,通透性增强,使

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进入肺泡,形成肺水肿。

(4)缺氧所致肺血管内血栓形成。由于缺氧导致肺毛细血管内广泛的纤维蛋白血栓形成,加重肺动脉高压,使肺循环障碍,肺血流分布不均。

上述因素可以相互影响。肺动脉压力增加、肺毛细血管的缺氧损害、通透性增强、肺血流量增加、肺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等,导致肺水肿。

高原肺水肿的诱因是寒冷、劳累和感染。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与个体差异、易感性的遗传因素也有关。


三、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肺炎的区别

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肺炎的区别是:

(1)高原肺炎发病前常有受寒,疲劳等诱因约半数病例有数日的上呼吸道感染先兆症状,肺炎即可发生于初入高原者,也可发生于长期居住高原的人群,而高原肺水肿仅发生于初入高原者。

(2)高原肺炎的病因主要有细菌、病毒及过敏、吸入煤气、汽油等,而高原肺水肿发病的直接原因是高原缺氧。

(3)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肺炎临床上虽均有体温升高而血象升高等症状,但高原肺炎一般起病急剧,有寒战、高温、体温在数小时内上升至39-40℃,呈稽留热,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增加,总数达20-30×109/L,中性粒细胞多在80%以上,并可见到核左移或胞质内出现毒性颗粒及空泡。而高原肺水肿发热多为中度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下,且体温升高呈缓慢过程,血液白细胞计数,总数多在10×109/L以下,分类以中性及嗜酸性为主,白细胞中无中毒性颗粒等表现。

(4)高原肺水肿患者的痰为泡沫样血痰,量大量多,呈涌出状,非常典型。而高原肺炎开始为粘液性,以后呈脓性,也可带血呈铁锈色。

(5)高原肺水肿胸部X线检查,其病变形态常可见肺野有密度不均,形态及大小不一的致密阴影,或呈点状、片状、云絮状阴影,有时病灶相互融合形成棉团状阴影,病灶边缘模糊,不受叶间隙限制。上述表现可广泛散布于两肺,也常散布于肺门处,位于肺门周围时,常呈蝴蝶状征象,由肺门向两侧呈放射状分布,而高原肺炎的X线胸片早期多表现为肺纹理增多,肺叶透明度降低,随后可见两肺中下叶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,或融合成片状阴影,但其病变多限制在一个肺叶或一个肺段。